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中马两国联合申报“世遗”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据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五届委员会于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线上召开。

本届委员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委员会宣布,中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么,什么是

送王船



请先看一段视频

送王船是福建省厦门市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根据2016年厦门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51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600年的历史。此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天神”。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村民们制造一艘王船,有的用杉木制成,有的用纸制。将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送王船”(不能称为“烧王船”,当地人很避免用“烧”这个字),是沿海渔港、渔村古已有之的传统民俗。通过祭海神、悼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海上靖安和渔发利市。厦港渔家的“送王船”习俗,还融入了王爷(郑成功)信仰。据传此俗源于台湾,清初渔家为缅怀郑成功的丰功伟绩,以王爷作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并造“王船”送之入海,虽不言明而心领神会。

厦门这一古老的民俗随着闽南人下南洋,将此民俗活动带到了侨居国,而受到影响最深的有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马六甲很早就成为闽南人的聚集地。闽南人为了便于与当地马来族人交流,还特地编撰出了一本书——《厦门话白话字简明教程》,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当地马来族人会说简单的闽南话,马来语中用了许多闽南话作借词,而侨居当地的闽侨,说的闽南话也夹带着马来语。


因此


“送王船”可以说是流传于闽南、台湾、马来西亚闽籍华人区的传统民俗。

2016年1月,中国厦门和马来西亚马六甲达成了积极推动中马联合申报“送王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意向,如今已正式获批。

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习俗寄托了闽南一带沿海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2020年




至此,中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